關(guān)鍵詞 |
陸良縣回收古錢幣,回收古錢幣 |
面向地區(qū) |
1916年,袁世凱復(fù)辟失敗離世,全國陷入軍閥混戰(zhàn)的局面,當時的統(tǒng)治者都忙于爭奪地盤,沒有心思重新開模制造新的貨幣,袁像銀元繼續(xù)鑄造流通,相繼發(fā)行了八年、九年、十年等版本。直到1927年南京國民成為實際掌權(quán)者,決定停鑄袁像銀元,改鑄兩種孫中山頭像的銀元。不過,之前袁像銀元已經(jīng)鑄造了7.5億枚,成為市場主體貨幣,此時不敢貿(mào)然取消使用。1935年11月,國民開始發(fā)行紙幣,雖然這一時期紙幣為主要流通貨幣,但銀元仍參與流通,民間仍舊視銀元為硬通貨。1948年,法幣體系崩潰,紙幣很快如同廢紙,這時銀元的價值再次凸顯,百姓只認銀元。老銀元依靠在近代幾十年時間里打下來的硬通貨口碑,在收藏圈一直是熱門。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各種“收藏熱”中,郵票、電話卡等同期品類大多落寞,老銀元卻是“越戰(zhàn)越勇”,甚至有收藏愛好者笑稱“老銀元是在同一時間段內(nèi)跑贏一線城市房價的品種”。銀元價格飛漲的同時,隨之而來的是造假者越來越多、越來越“精”,過去民間流傳的敲和吹的方法,現(xiàn)在通常只能識別20世紀90年代的初級仿品。收藏老銀元和收藏大部分古玩一樣,找個靠譜的師傅入門極為重要。雖然有不少相關(guān)書籍可以學習,網(wǎng)上也有一些帖子介紹訣竅,比如看邊齒、看內(nèi)齒、看包漿等,但依靠這些細節(jié)來判斷真假,需要收藏者對這個品類極為熟悉,如果有一個細節(jié)不對就可能出岔子。因此,初學者好是多看少買、多問高手,如果是按圖索驥,交點“學費”就在所難免了。
通貨品相的民國三年袁大頭市場價格大約在1000元至1200元之間。這里的“通貨品相”指的是銀元保存狀態(tài)良好,沒有明顯的磨損或破損。如果銀元的品相更上一層樓,達到了“美品”的標準,那么價格自然也會水漲船高,通常會在1100元以上。民國三年袁大頭中還有一些特殊的版別,如甘肅版。這些版別的銀元由于發(fā)行量較少,存世更為稀有,因此價格也相對更高。甘肅版的通貨品相價格大約在1100元至1200元之間,而美品的價格則可以達到1200元以上。對于想要收藏民國三年袁大頭的朋友來說,了解市場價格是非常重要的。但更重要的是要學會辨別真假。市場上不乏一些假冒偽劣的銀元,它們雖然外觀相似,但價值卻大相徑庭。因此,在購買時一定要選擇信譽良好的商家,并仔細辨別銀元的真?zhèn)巍?br/>
新疆銀元系列中極重的一版,此為樣幣,現(xiàn)世僅存兩枚。該省錢幣一向採用湘平紀重,但此枚樣幣為內(nèi)地各省沿用的庫平紀重。此枚見證了地方採用戶部訂立于1906年的新衡量標準之始,當時許多省份尚未依令實行。有磨損,幣面有微弱摩擦,但鑄打清晰而深刻,龍面大致不見包漿,字面有鈷藍若隱若現(xiàn)。極為稀罕的版別,即使是的新疆錢幣集藏,甚至中國錢幣集藏都未必擁有此版。蘭州兵工廠造幣廠。此枚足銀壹錢仿照方孔制錢而鑄,設(shè)計簡潔古樸,正面以漢字標明面值及材質(zhì),背面則見回文。存世極罕的版別,近數(shù)十年僅有寥寥數(shù)枚面世。雖未記載造幣廠,但經(jīng)考證,極有可能是位于吉林的蘭州造幣廠。據(jù)信此幣乃左宗棠將軍為支付軍餉而鑄,用于平定新疆,討伐阿古柏。意義重大的一枚,彌足珍貴,或是新彊早的機制幣之一。古代呀,那白花花的銀子可是很有價值的交易貨幣呢。要是把古代的白銀拿到今天來,那肯定就會變成稀罕的古董啦。不過挺可惜的,現(xiàn)在我們基本上很難見到古代的那些白銀啦,尤其是那種規(guī)模比較大、保存得特別完整的白銀,幾乎是看不到的啦。
現(xiàn)在銀沒被當作貨幣來流通,可這不代表它就沒了呀。跟其他金屬比起來,銀的應(yīng)用范圍更廣呢。并且銀的產(chǎn)量在不斷地下降哦。要是它開始流通了,那可就會變成大家都爭搶的賺錢玩意兒啦,也就失去它原本該有的社會價值啦。原光老銀元經(jīng)過近的保存或埋藏,其光澤已經(jīng)和新銀幣的光澤有所不同,通常的觀感特征為有一定厚度和硬度的乳白色,類似面粉,因此常被收藏者稱為“粉光”;被長期埋藏于南方潮濕地區(qū)所表現(xiàn)出的原光則類似于濕石灰,被稱為“窖藏原光”;被長期存放于木箱內(nèi)所表現(xiàn)出的原光則泛金黃色,被稱為“金光”。 早期的制假者用洗銀液將普通品表面的銹色包漿洗凈,以此冒充原光,但洗過的老銀元表面的光澤類似新銀幣的光澤,觀感沒有“粉”、“厚”的感覺,而且原有的磨損度無法改變,因而比較容易辨別;近年來,一些制假者將大量沉淀銀泥的洗銀液或沉淀金泥的洗金液攪混,然后用來清洗老銀元,有意將銀泥或金泥殘留在老銀元表面,觀感很像“粉光”或“金光”,但是,殘留的銀泥或金泥顆粒松散,有漂浮感和水漬樣,因此購買者只要細心觀察,就不難分辨。 原光老銀元可分為帶原光、原光、純原光三種等級,帶原光級是指銀元表面留有部分原光,光澤一般;原光級是指銀元表面的原光比較全面,光澤較強;純原光級是指銀元表面的原光幾乎未損,光澤很強。
北洋銀元局并沒有鑄行或代鑄過“江西省造光緒元寶”及其樣幣。所謂大清造幣廠的稱謂并不規(guī)范,應(yīng)該是大清戶部造幣總廠。再談?wù)勂溲馗铩?jù)史料,光緒二十九年(1903年)清頒布《京師設(shè)立銀錢總廠》諭,設(shè)置“鑄造銀錢總廠”,后因燃料問題改在天津設(shè)廠開辦,于光緒三十一年(1905年)在天津竣工開機。隨即改稱為“戶部造幣總廠”,次年又改名為“度支部造幣總廠”。翌年開始制造銀圓,但因幣制未定沒有發(fā)行。直到光緒三十四年(1908年)正月才再造銘文“造幣總廠”的“壹圓”“貳角”“壹角”銀幣與銀輔幣3種,據(jù)英國外交部檔案數(shù)據(jù),此年“天津造幣廠產(chǎn)量”是指“度支部造幣總廠”的出產(chǎn)量,其中2588850枚。這是清光緒年間,以中央名義正式制造的銀幣系列。在此期間,正是“圓兩之爭”時期,庚子年爆發(fā)的義和團事件導(dǎo)致兼造銀圓的北洋機器局毀于戰(zhàn)火,于是光緒二十八年(1902年)北洋鑄造銀圓總局,開鑄一兩銀幣,即“光緒元寶戶部一兩”,試制了六七千枚,但沒有發(fā)行。其形制正面中央有“光緒元寶”字,環(huán)左右有“戶部”字,下方為“庫平一兩”字;背面有英文“29TH YEAR OF ”,預(yù)定在光緒二十九年(1903年)發(fā)行,實際因故并沒有發(fā)行。光緒三十一年籌建開工的戶部造幣總廠,翌年歲次丙午年(1906年)以戶部名義試制幣銘為“大清銀幣”計重系列銀幣4種,其中壹兩,在形制上,正面中央有陰刻“中”字,中心圈有“大清銀幣”,內(nèi)環(huán)上方滿文“大清銀幣”和紀年“丙午”,下方紀值有“壹兩”,外環(huán)邊以水波紋飾;背面中央為龍圖,外環(huán)上方為“光緒年造”,下方英文“TAI-CHING-TI-KUO SILVER COIN.”俗稱“中字一兩”,十分別致,但屬于試制,因幣制而未定。
光緒三十三年三月,清廷度支部以“一兩銀幣,與各省舊鑄龍圓,重量不同,奏宣以來,外間多以為不便使用”等理由,奏請“似不如改從七錢二分之制,以備推行”。奏準后,造幣總廠依此試制通用銀幣一系列,面額計壹圓、伍角、貳角及壹角4種。其中主幣設(shè)計,僅將丙午“中”字系列外環(huán)圈的水波紋飾縮小,去除部分文字,改歲次為“丁未”及單位為“壹圓”,俗稱“丁未大清銀幣”。至此,原本主幣重量定在七錢二分的幣制再度擱淺,“丁未大清銀幣”成了光緒朝的末代銀圓??梢姶笄鍛舨吭鞄趴倧S及其后面改廠名的承繼者,或如北洋銀圓局均沒有鑄造過“江西省造光緒元寶”的一兩版樣幣或者代鑄過七錢二分版。盡管在細節(jié)與當時的銀圓相仿,屬于仿制性的臆造幣?!昂鲜≡旃饩w元寶(平庫七錢二分)”埋沒多年,始終不為國人注意,直到20世紀70年代英國人李察·偉德對中國機制幣進行研究時,在伯明翰造幣廠收集資料時,發(fā)現(xiàn)這一樣幣及其七錢二分的沖模一只,三錢六分正背面沖模各一只。對此,偉德于1974年英國集幣學會年度會刊發(fā)表了論文,爾后才為泉界所知。1975年,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樣幣首度現(xiàn)身美國公開拍賣,以15500美元成交,創(chuàng)中國錢幣價格突破1萬美元的記錄。2006年北京誠軒春拍出現(xiàn)湖南省造光緒元寶七錢二分、三錢六分及三分六厘各一枚,分別以總價人民幣236.5萬元、90.2萬元及57.2萬元成交。此枚即是李察·偉德于1974年年度會刊上所披露的湖南七錢二分銀圓。由此類比可知,所謂大清造幣廠鑄造的“江西省造光緒元寶”樣幣平庫一兩版,若確實存在的,一定會引發(fā)泉界震撼。
————— 認證資質(zhì) —————
青島本地回收古錢幣熱銷信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