產(chǎn)品名稱 |
五倍子,文蛤,百蟲倉,木附子 |
面向地區(qū) |
入藥部位葉上的蟲癭。性味味酸、澀,性寒。歸經(jīng)歸肺、大腸、腎經(jīng)。功效斂肺降火,澀腸止瀉,斂汗,止血,收濕斂瘡。主治用于肺虛久咳,肺熱痰嗽,久瀉久痢,自汗盜汗,消渴,便血痔血,外傷出血,癰腫瘡毒,皮膚濕爛。相關(guān)配伍1、治瀉痢不止:五陪子一兩。半生半燒,為末,糊丸梧子大。每服三十丸,紅痢燒酒下,白痢水酒下,水泄米湯下。(《本草綱目》)
2、治自汗、盜汗:五倍子研末,津調(diào)填臍中,縛定一夜即止也。(《本草綱目》)
3、寐中盜汗:五倍子末、蕎麥面等分。水和作阱,煨熟。夜臥待饑時,干吃二三個,勿飲茶水。(《本草綱目》)
4、治鼻出血:五倍子末吹之,仍以末同鮮綿灰等分,米飲服二錢。(《本草綱目》)
5、治瘡口不收:五倍子,焙,研末,以臘醋腳調(diào)涂四圍。(《本草綱目》)
五倍子學(xué)名(Rhus chinensis Mill.),又名百蟲倉、百藥煎、棓子,為同翅目蚜蟲科的角倍蚜或倍蛋蚜雌蟲寄生于漆樹科植物“鹽膚木”及其同屬其他植物的嫩葉或葉柄,刺傷而生成一種囊狀聚生物蟲癭,經(jīng)烘焙干燥后所得。此外,五倍子還是一種藥材,可以治療多種疾病。
五倍子(四川、湖南、陜西)別名:鹽膚木(正字通)五倍子樹(通稱
五倍子的果實
五倍子的果實
),五倍柴(湖南),山梧桐(遼寧),木五倍子(四川),烏桃葉、烏鹽泡、烏煙桃(武漢),烏酸桃、紅葉桃、鹽樹根(浙江),土椿樹、酸醬頭(山東),紅鹽果、倍子柴(江西),角倍(四川),膚楊樹(湖南),鹽膚子(開室本草、圖考),鹽酸白(廣東、福建)。拉丁名:Galla chinensis。
落葉小喬木或灌木,高2-10米;小枝棕褐色,被銹色柔毛,具圓形小皮孔。奇數(shù)羽狀復(fù)葉有小葉(2-) 3-6對,葉軸具寬的葉狀翅,小葉自下而上逐漸增大,葉軸和葉柄密被銹色柔毛;小葉多形,卵形或橢圓狀卵形或長圓形,長6-12厘米,寬3-7厘米,先端急尖,基部圓形,頂生小葉基部楔形,邊緣具粗鋸齒或圓齒,葉面暗綠色,葉背粉綠色,被白粉,葉面沿中脈疏被柔毛或近無毛,葉背被銹色柔毛,脈上較密,側(cè)脈和細(xì)脈在葉
五倍子-原植物
五倍子-原植物
面凹陷,在葉背突起;小葉無柄。
圓錐花序?qū)挻?,多分枝,雄花序長30-40厘米,雌花序較短,密被銹色柔毛;苞片披針形,長約1毫米,被微柔毛,小苞片極小,花白色,花梗長約1毫米,被微柔毛;雄花花萼外面被微柔毛,裂片長卵形,長約1毫米,邊緣具細(xì)睫毛;花瓣倒卵狀長圓形,長約2毫米,開花時外卷;雄蕊伸出,花絲線形,長約2毫米,無毛,花藥卵形,長約0.7毫米;子房不育;雌花:花萼裂片較短,長約0.6毫米,外面被微柔毛,邊緣具細(xì)睫毛;花瓣橢圓狀卵形,長約1.6毫米,邊緣具細(xì)睫毛,里面下部被柔毛;雄蕊極短;花盤無毛;子房卵形,長約1毫米,密被白色微柔毛,花柱3,柱頭頭狀。
核果球形,略壓扁,徑4-5毫米,被具節(jié)柔毛和腺毛,成熟時紅色,果核徑3-4毫米?;ㄆ?-9月,果期10月 [2] 。
五倍子的采收時間在夏末秋初,以五倍子已長成而里面的蚜蟲尚未穿過癭壁時為佳。此時的五倍子形似飽滿的橄欖,外表呈棕色或黃色,帶有少量灰白色的絲狀毛茸,皮壁厚約1cm,內(nèi)藏有翅或有翅芽的灰色蚜蟲。采下的鮮倍要及時用沸水浸燙。在火大、水多、水沸騰時投倍和快速浸燙,待五倍子表面由黃褐色轉(zhuǎn)為灰色時,立即撈出曬干或微火烘干。成品含水量不超過14%,倍殼質(zhì)硬聲脆,手壓能破成碎片,即可出售。
儲藏養(yǎng)護(hù)
五倍子一般用麻袋包裝,或用內(nèi)襯席子的樹條筐盛裝,每件40公斤左右。貯藏于干燥、通風(fēng)處。該品吸潮易霉變。為害的倉蟲有小圓皮蠹、花斑皮蠹、黑擬谷盜、赤擬谷盜、藥材甲等。
儲藏入庫前應(yīng)嚴(yán)格檢查,避免易潮的偽品混入,引起霉變及蟲蛀;搬運(yùn)操作應(yīng)防止破垛,堆碼防止重壓,減少包裝損失,保護(hù)商品免受霉菌污染及倉蟲侵噬;經(jīng)常檢查,發(fā)現(xiàn)蟲害,可使用磷化鋁或溴甲烷熏蒸。發(fā)現(xiàn)霉跡,應(yīng)及時翻曬、挑揀。
【別名】文蛤、百蟲倉(《開寶本草》),木附子(《現(xiàn)代實用中藥》)。
【漢語拼音】wubeizi
【名稱英】Galla Chinensis。
【成份】鹽膚木蟲癭含大量五倍子鞣酸及樹脂、脂肪、淀粉。
【加工采集】角倍蚜的蟲癭,稱為"角倍",多于9~10月間采收;倍蛋蚜的蟲癭稱為"肚倍",多于5~6月間采收。如收采過時,則蟲癭開裂;影響質(zhì)量。采得后,入沸水中煎3~5分鐘,將內(nèi)部仔蟲殺死,曬干或陰干。
【藥材鑒別】①角倍
又名:菱倍,花倍.呈不規(guī)則的囊狀或菱角狀,有若干瘤狀突起或角狀分枝,表面黃棕色至灰棕色,有灰白色軟滑的絨毛,質(zhì)堅脆,中空,破碎后可見黑褐色倍蚜的尸體及白色外皮和粉狀排泄物。壁厚1~2毫米,內(nèi)壁淺棕色,平滑。破折面角質(zhì)樣。氣微而特異,味澀而有收斂性。以皮厚、色灰棕、完整不碎者為佳。
②肚倍
又名:角倍。呈紡錘形囊狀或長圓形,無突起或分枝,外表毛茸較少,壁厚2~3毫米,折斷面角質(zhì)樣,較角倍光亮。以個大、皮厚、質(zhì)堅、完整者為佳。
上述藥材產(chǎn)于四川、貴州、云南、陜西、湖北、廣西等地。此外,如湖南、河南、甘肅、廣東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山西等地亦產(chǎn)。以角倍的產(chǎn)量為大,肚倍的質(zhì)量為佳。
———— 認(rèn)證資質(zhì) ————
最近來訪記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