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鍵詞 |
晉城珠山八友瓷板畫,青海珠山八友瓷板畫,烏海珠山八友瓷板畫,烏海珠山八友瓷板畫 |
面向地區(qū) |
關(guān)于“珠山八友”,人們咸贊其技藝之精,風(fēng)格之妙,但其八人之姓氏,究竟誰何,往往引起猜測,傳說不一。余時雖尚幼年,亦曾追陪仗履,馨欬常親,故知之甚稔,愛不揣谫劣,追本溯源,將珠山八友之來龍去脈,筆而述之,以饗讀者。
“珠山八友”是民國時期景德鎮(zhèn)一批繪瓷名家的總稱。
從廣義上說,有代的汪曉棠、潘匋宇;
第二代的王琦、王大凡、徐仲南、汪野亭、田鶴仙、何許人、鄧碧珊、畢伯濤、程意亭、劉雨岑十人。
1928年,在王琦倡導(dǎo)下,先由八人組織了“月圓會”,稱“珠山八友”,以后又有二人參加,后稱“名家”;
第三代的張志湯、方云峰、汪大滄、王步、畢淵明等幾十人,其中張志湯的山水、駿馬、花鳥,王步的青花,畢淵明的走獸等均很有名。
他們大多活躍在上世紀(jì)二十年代至四十年代,繪瓷各有專長,風(fēng)格各有所別。他們的作品在造型、線條、光線、色彩等方面吸取了近代畫的營養(yǎng),完全可比肩于畫家在紙絹上的作品,在中國陶瓷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。
近幾年,瓷板畫價格一路走高。王安維的三尺六瓷板粉彩《唐人詩意》,2008年底至今已翻了一倍,近16萬元,還鮮有出貨者。王錫良門徒劉傳的作品在2004年才賣1000元,如今每幅基本都能賣到四五萬元,5年期間翻了50倍。中泰國際曾舉辦過珠山八友瓷板畫拍賣專場,94件作品成交率72%。畢淵明的《老虎四扇屏》以高出估價數(shù)倍的62萬元成交,汪野亭的四屏瓷板目前的價格基本都在百萬元以上。500元的瓷板畫漲了2000倍,幅度相當(dāng)驚人。
在近年的收藏市場上民國時期的瓷板畫逐漸嶄露頭角,特別是珠山八友的之作都有破億成交的記錄。王琦、王大凡的人物瓷版畫;劉雨岑、汪野亭的花鳥;程意亭、畢博濤的山水等都是近年市場上關(guān)注的熱點。
珠山八友瓷板畫也屢次在《名家說寶》節(jié)目中現(xiàn)身,可見瓷板畫已經(jīng)成為了新興的收藏品類。不管是從市場行情來看,還是從瓷板畫本身的價值來說,都有著很大的閃光點,它的價值漲幅相當(dāng)驚人,市場關(guān)注度很高,是未來收藏市場中瓷器的主力軍,前景廣闊。
市場近幾年珠山八友瓷板畫拍賣成交記錄:
何許人民國粉彩群鵝嬉水瓶----成交價:RMB115.00萬----成交日期:2018年6月15日
民國“古月軒珍”款洋彩人----成交價:RMB728.00萬----成交日期:2010年12月5日
民國汪友棠款牛郎織女帽筒----成交價:RMB220.00萬----成交日期:2018年5月20日
民
鑒賞瓷板畫時要注意"六看":一看瓷板是否平整,凡瓷板中間拱起或歪斜者,均屬次品。二看瓷板表面是否光潔,凡表面有縮釉、黑斑者,均屬次品。三看瓷板是否完整,凡輕敲聲音悶啞有裂縫者,均屬次品。四看瓷板畫面是否整潔,凡畫面有釉色脫落或被抹擦痕跡者,均屬次品。五看瓷板畫意是否精美,凡粗制濫造者,均屬次品。六看瓷板畫燒制工藝是否到位,凡窯變不佳、發(fā)色暗灰者,均屬次品。瓷板畫需考慮瓷板、胎釉、上色以及畫法技巧,如果做工精良,字體瀟灑,流暢,一氣呵成,這樣的作品往往是大家風(fēng)范,值得關(guān)注。
五彩瓷版畫可追溯到明清年月,延續(xù)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。恒久以來,作為一種主要的文化載體,為中華文明以致天下文明的延續(xù)施展了重大的作用,瓷版畫有“瓷畫”的美譽,具有濃重的贛文化元素和威風(fēng)凜凜威風(fēng)凜凜,給人以強烈的藝術(shù)感受。
瓷板畫或?qū)㈤_啟珍藏界一股新的熱潮!
曾以2242.5萬元拍走何許人瓷板畫的珍藏大鱷包銘山以為,歷代傳世與近現(xiàn)代名家的瓷板畫都具有不菲的價值,就連今世名家的瓷板畫價格都很高,老瓷板畫更是升值潛力重大。
先容,瓷板畫兼具瓷器與繪畫的雙重價值,制瓷家同時也是繪畫家。好比,“珠山八友”之一劉雨岑,他善于花鳥畫,運用畫技法于陶瓷粉彩裝飾中,形成一種新門戶。近幾年,由于珠山作品行情走高,其作品價格也居高不下,如他與汪野亭、王大凡、張志湯的“珠山八友粉彩瓷板(4件)”在2009年嘉德秋拍上,就以89.6萬元成交,其粉彩大吉圖瓷板曾拍出17.6萬元?,F(xiàn)在其瓷板畫價格動輒十余萬元,以難買到真品。
瓷板畫既繼承了傳統(tǒng)繪畫的精華,又兼容了陶瓷藝術(shù)的優(yōu)點,是繪畫藝術(shù)和陶瓷藝術(shù)的結(jié)合,是中華無窮智慧的結(jié)晶,在繪畫史和國際繪畫藝術(shù)領(lǐng)域具有重要地位 。
南昌瓷板畫的傳承是內(nèi)在文化的傳承,也是傳統(tǒng)文化、精神的具體體現(xiàn)。這門傳統(tǒng)的手工技藝從初的嘗試起步階段到現(xiàn)在的形成規(guī)模,歷經(jīng)了一段漫長的蛻變過程。任何事物都是在變化發(fā)展之中不斷前進(jìn)的,不變是不可能的,但如何變、怎樣變是一個需要探討的問題。
————— 認(rèn)證資質(zhì) ————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