關(guān)鍵詞 |
貴州同治年制瓷器,同治年制瓷器私下交易,同治年制瓷器私下交易,同治年制瓷器私下交易 |
面向地區(qū) |
同治(1862--1874)朝時間較短,瓷器制作基本沿襲前朝,制作量和傳世量較少。官窯器值得一提的是同治皇帝大婚時的定燒用瓷,一般器型碩大,彩繪多紅,寓意多為龍鳳呈祥、吉祥如意、多子多福、鴻喜齊天等,但存世極少;其二為慈禧用瓷,器物一般款識為口沿下有“大雅齋”楷書款及“天地一家春”印章式篆書寬、外底有“永慶長春”紅彩楷書款。
清末同治皇帝幼年登基,垂簾聽政的葉赫那拉氏(慈禧)攬國家大權(quán);咸豐以來輕輕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革命,在清和外國列強(qiáng)勢力的聯(lián)合鎮(zhèn)壓下,終告失敗,以英國為首的侵略勢力,在北京直接控制清王朝的封建政權(quán),從而使中國社會進(jìn)一步半殖民地化,民族工業(yè)從此日益衰退。
同治九年,御窯廠專為“體和殿”燒制了百只大魚缸,其他器皿約萬件,,皆署“體和殿制”款識。(“體和殿”是慈禧居住儲秀宮時用膳之處)。其胎釉和繪畫的精細(xì)程度近似于道光時的署“慎德堂”款的器物,造型除大魚缸外,還有燈籠樽、各式花盆和圓形棒盒等。多以黃地或綠地襯托粉彩花卉,也有的繪青花云龍和竹蘭梅菊或墨彩花卉;一些大件用五彩加粉彩或藍(lán)釉加粉彩裝飾。素黃釉暗刻四季花及墨彩花卉器,胎體較為厚重。民國時仿造“體和殿”粉彩較多;雖然晚清制作工敢已經(jīng)欠佳,但后仿之器卻仍然不可企及。仿品的胎體更顯粗松,修胎不規(guī),釉面亦不及真品細(xì)潤平整,畫筆滯拙生硬。
官窯琢、圓器多承襲傳統(tǒng)的造型,有的從規(guī)格到色彩和紋飾都類同于前朝。與此同時,在慈禧授意下,景德鎮(zhèn)也燒造了一些的品種和造型,如“大婚禮造器”、“體和殿”陳設(shè)品及日用瓷,還有一些瓶、樽、缸、盒等,器型雖然規(guī)整,但略顯笨拙。一般盤、碗、仍按舊時式樣,紅地錦紋開光龍鳳碗的器壁高深,為此時新的型制。唾盂、灰槽等衛(wèi)生用器甚為多見,常見的器型有賞瓶、玉壺春瓶、貫耳方瓶、琮式瓶、象耳方瓶、直口扁腹瓶、蒜頭瓶、石榴樽、燈籠樽、圓盒、高足盤等。民窯有撇口瓶、獅耳瓶、瓜式罐、花盆、餐具(盤、碗)等。清中期以來瓶類多加雙耳的裝飾手法,此時仍很流行,耳有夔鳳、蟠螭、雙獅等多種,民窯器尤為多見還有哥釉鐵色花瓶等,多刻“成化年制”款。
清同治青花竹石芭蕉玉壺春,尺寸:高29.2厘米,估價:RMB 350,000 ~ 450,000,成交價:RMB 920,000 ,成交時間:2011.11.19,拍賣公司:北京翰海拍賣有限公司,拍賣專場:2011秋季拍賣會。
清代瓷器發(fā)展到同治時期可以說基本可以定性了,所有的彩料,畫法,胎質(zhì)等都已經(jīng)出現(xiàn)在過去的幾個朝代里。同治瓷器在畫法胎質(zhì)上很難與嘉慶晚期,咸豐,以及后面的光緒相判斷,差別很小。特別是在畫法上,我們很難評判一件瓷器到底是同治的,還是光緒的。因為他們相差不過10幾年而已。同治皇帝是清廷歷史上一個不光彩的皇帝,在他治下,沒有一天是由他自己主理朝政的,因此同治時期缺乏,更多的是一種傳承與交替。
————— 認(rèn)證資質(zhì) —————